第十二章 提前奥运心头热(3)
与此相同的还有姚明。在奥运会到来之前,这位NBA明星已经为中国联通、搜狐、苹果电脑、百事可乐等十几家品牌做了广告。除了姚明、刘翔,还有易建联、郭晶晶等一长串名字,在奥运来临之前,著名运动员成了无数广告商最抢手的香饽饽。难怪有人开玩笑地说,其实,已经不是哪些球星和奥运代表队被赞助的问题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还有奥运代表队和明星没有被赞助的吗?这些企业对于体育营销与明星代言的热情,也许收获巨大,也许会令人失望,但是不管怎样,这更凸显了李宁公司面对的一个严酷的事实:奥运的体育营销资源更加稀缺和紧张了。
非奥运营销 和强大的跨国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竞争,"关键看策略",张志勇意识到了这一点。张志勇告诉员工:奥运给我们这样希望跨入世界级品牌的公司以机会。他对员工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目标:让消费者可以看到李宁产品与运动员的表现相结合的品牌效应;其次是营销能力能够与跨国大企业相竞争。而这在产品技术与营销以及管理上,都需要"李宁"更快地"上前一步走"。所有这一切都为了一个最根本的目标:销售额增长。
"我们的品牌只有16年,人家是120年,差距肯定是有的。"张志勇承认自己和阿迪达斯或者耐克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实际上,在体育营销专业人士看来,奥运会只在一个城市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举行18天。重要的并非奥运会,而是奥运精神对品牌的传播。连阿迪达斯也承认,自己赞助北京奥运会并不仅仅是为了在北京奥运周期里多卖一些产品,更多的是为了借助奥运会使阿迪达斯品牌与奥林匹克之间的结合能够在中国市场上"得到最广泛的传达"。究其实,奥运和奥运精神是一个平台,品牌可以365天在这个平台上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至于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沟通,全看体育营销的策略以及商业投入。
从这个角度而言,留给非奥运赞助商的机会还很多。
尽管对手强大,但"李宁"决定全力抓住这个契机。"差距并非不可跨越。"张志勇肯定地说。面对庞然大物,"李宁"需要用更有颠覆性的思维来开拓体育营销,"年仅18岁的李宁要从强大的国际体育品牌包围中突破,必须要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实际上,张志勇认为:"李宁做到投入1块拿回10块,才是我们这家小公司的战术。" 实际上,李宁公司的颠覆性思维并非期盼天上掉馅饼,而是打算把以前已经总结出的优势资源尽量发挥到极致。无论对于李宁公司,还是其他中外公司而言,在这么重大的战役中,如果寄希望于一件突然爆发的创意无限的市场营销方案来出奇制胜,已经很难和真正强大的对手同场竞技了。中国市场早已脱离了"点子大王"的致富时代,而讲求整个战略、团队合作与执行。
至于如何进行"颠覆性思维",别忘记"李宁"早就已经握有的一张王牌:早在2004年男篮世锦赛上,穿着"李宁"的西班牙男篮从穿着耐克的中国男篮手里赢得了冠军。"李宁"也随之完成了一场漂亮的体育营销。通过这次比赛,"李宁"在之前的国际化道路中沉淀出一个道理:国际资源是一个中国小公司也能玩转的魔方。如果这个优势继续保持和发挥,很可能取得异军突起的胜利。这个思路接下来在"李宁"不断国际化的过程中,已经逐渐融合在公司的行为和文化中。
果然,在奥运战略上,李宁公司巧妙地开始了自己的国际资源魔方游戏:瑞典是名副其实的北欧体育强国,瑞典奥委会秘书长林德伯格女士是国际奥委会的现任第一副主席,而"李宁"成功地打动了瑞典奥委会这位挑剔者的心。瑞典当地时间2007年1月24日,瑞典奥委会正式宣布,"李宁"成为瑞典奥运代表团的指定体育装备合作伙伴。在4年的合作期间,瑞典奥运代表团全体成员均将身着李宁公司专门设计的运动及领奖装备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
之后,李宁公司又签约苏丹国家田径队,成为其官方合作伙伴,并赞助全套李宁装备,其中自然包括2008年苏丹田径运动员的全部比赛和领奖装备。接着,李宁公司与埃塞俄比亚长跑名将特罗萨等成为合作伙伴。这些选择的聪明在于,用小钱,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