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一件真事

    (《九州日日新闻》文化栏的连续报道)

    一九六九年十月十一日,在日本九州玄界滩海面的一个孤岛——冲岛上,发掘了“唐三彩”。这在世界上是第四次,出土的情景,颇具戏剧性。

    战后,从一九五四年开始,经过多次考察,冲岛终于以“海上正仓院”*的美称闻名于世。万余件珍贵文物出土,极大地开阔了学者们的眼界。

    公元四至七世纪,祭祀品中的无数珍品几乎无损地长眠在这个孤岛上,隐藏着历史的秘密。

    一九六九年秋对冲岛进行第三次考察。这年共进行三次:首次预备考察在四月份,第二次五月份,这次从十月份开始。在队长九州大学冈崎敬教授的领导下,发掘出来龙头、云珠等珍贵的鎏金铜质祭祀遗物。


    下面是十月十一日的情况。

    这天,报社记者亲眼看到著名陶瓷艺术研究家小山富士夫在五号遗迹处的活动。小山先生小心翼翼地察看一件件出土文物。他弯下腰,从褐色土中拾起一小块绿色陶器轻轻放在手中。他把眼镜戴上又摘下,仔细鉴赏着。

    小山先生的眼里忽然放出光辉。他跌坐在土丘上。这就是发现唐三彩的历史一瞬间。

    人们围住小山先生。

    “还是那样华丽……”熊本大学松本教授看着小山先生手中的绿色陶片,情不自禁地赞叹。

    在初次来岛上以三笠宫为首的考察团中间也激起一阵轻轻的骚动。这骚动,显示出人们发现奇珍异宝后的紧张和兴奋。

    冈崎队长轻声地告诉记者:““可以断定,这是世界上罕见的唐三彩!”他的表情,也充满兴奋和喜悦。

    后来,小山先生作为鉴定人,在公开发表的考察报告的开头指出:“从玄海滩的孤岛——冲岛上发掘出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十八件唐三彩可震动全世界。”唐三彩,正如大家所熟悉的,是中国唐代(七世纪至九世纪初)制造的陶器。它是由绿、黄、白三种色彩绘制的。它的色彩,可以“华丽”一词加以形容。

    由于烧结温度低,脆性大,不具备实用价值,但它却深得唐代天子和权贵们的喜爱,往往作为陪葬品放入坟墓。

    这种三彩绘制的陶器种类繁多。壶、瓶、碟、香炉以及男女人物、马、牛、犬、狮、骆驼等器物,几乎部有。

    在历史上,首次发现唐三彩还是进入二七世纪后的事。

    在距今犬约五十年前的清朝末年,中国从开封向洛阳沿途开发。当工程进展到洛阳城北时,挖出很多陵墓。洛阳附近的汉、隋、唐等朝代的墓群素享盛名。

    在唐代墓群中,发现了唐三彩。它长眠地下一千多年,初次露面,很多人就为它的美丽色彩而倾倒。

    思慕者从世界各个角落赶来中国。现在,在世界著名博物馆里能看到的唐三彩,就是当时胡乱挖掘后流失出国的。

    当时出土的地区,只限于洛阳、长安等盛唐都城近郊。

    唐代,由丝绸之路把东、西方连接起来。当时,作为文化交流,是否有可能把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唐三彩运往外地呢?专家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事实证明,唐代的越州青瓷,广州白瓷已经远送到印度、巴基斯坦、伊拉克、埃及。

    战后的一九五五年,瑞典考古学家马尔登博士在开罗南部苏斯达套地区采集的大约三千件陶器里,有两件很引人注目。这是在国外首次发现的唐三彩。

    唐三彩产生当时,就被运往外国,最远曾到达非洲海岸。

    一九六七年二月,在奈良大安寺遗迹进行考察时,平城宫旧址考察部长杉山信三博士发现了一百二十余件陶器片,这是日本首次出土的唐三彩。

    其中有一种被称作“书枕”“的长方形陶器。造憾的是它被火焰彻底毁坏了,使人们失去欣赏唐三彩那特有的美丽色彩的机会。

    不管怎样,这在世界上是第三次被发现,证实唐三彩曾渡海来到日本。

    这次在冲岛发现唐三彩,是世界上的第四次。

    冲岛出土的唐三彩,尽管只是一个彩瓶口的边缘部位,却有幸保存了它的本来色彩。经过人工复原后,引起人们对遥远古代的遐想。

    它那淡雅的薄绿和深沉的暗黄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又衬以洁白的背景,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古典美。唐三彩的色彩一般是绚丽豪华的,冲岛出土的则具有沉静、雅致的风格。

    这里追述一下唐三彩的历史。

    陶器上出现鲜艳的色彩,是从唐三彩开始的。达到这种水平,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唐三彩的釉质,是经低温焙烧丽成的。

    在中国,青瓷的高温焙烧技术很先进。它的起源可追溯到纪元前一千多年的殷、周时代。但低温釉的焙烧技术却很落后。

    汉、魏、晋时代,曾经试用吹氧燃烧的方法烧制铅釉。不过,制品的色彩混浊,质地粗糙。

    从隋代开始,能烧制绿、黄、白三种单色釉,而使用三种颜色制成陶器则开始于唐代,就是唐三彩。现在,对三种色彩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有人认为三种色彩是绿、褐、白,也有人说成绿、红、黄。因为它是经过升华而得到的色彩,难以简单地判定。换言之,它是一种极其微妙难以形容的色彩。

    唐三彩是盛唐灿烂文化的硕果,也给国外文化带去很大影响。

    日本奈良时代的”“奈良三彩”“——即所谓正仓院三彩,就是仿照唐三彩的。

    迄今为止,日本有三十余处出土了奈良三彩。其中,濑户内海大飞岛数量最多。

    在冲岛的考察中,已经发掘出奈良三彩小壶壶体十一只,壶盖六只。

    小壶上也描绘着黄、绿、白三种颜色。窄窄的壶嘴向外翻,儿乎和宽肩壶体相连。壶底配有高台座。

    和唐三彩相比,稍有逊色,但当你注目时,一定会使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古都奈良的幻象,真是唯妙唯削。”勃海三彩“、”辽三彩“、”伊朗三彩“都受到了唐三彩的影响。

    古代各国文化的交流如此迅速和广泛,真是出乎意料。

    伊朗三彩和唐三彩的相互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从认识的一致性考虑,有理由认为伊朗接受了中国的构思影响。

    总而言之,唐三彩在陶器制作上产生的”色“和”美“,世界艺术史己有定评。

    出土唐三彩的冲岛,是浮出玄界滩海面的远海孤岛,是被称为官币大社宗像神社的”神域“,东西约一公里,南北半公里,周围约四公里。

    古代留下来的宗像神社,聚三宫为一体。

    所谓三宫,即宗像郡田岛边津宫、大岛中津宫和冲岛冲津宫。

    早在江户时代,贝原益轩就发现冲津宫的古代祭祀遗迹。更早以前,青柳种信曾亲自登岛考察。在后来的明治、大正时代,又引起江藤正澄、柴田常惠等人的重视。直到战前,田中幸夫、丰元国等也前去进行过考察。

    一九五四年为召齐宗像神社复兴促成会,以小岛钰作为团长、以镜山猛为现场主任,对冲岛进行过考察,从此,冲岛作为古代遗迹宝库被人所共认。

    对千古之谜的秘境——冲岛进行学术解剖后,两万一千余件国宝和珍贵文物出土。”海上正仓院“在考古学界引起惊叹。

    出土文物极少破损。许多”奈良三彩“、”须惠器“等,大都可以复原。

    冲岛之所以能这样完好地保存遗迹,有以下原因。

    冲岛近千年来一直是封闭的岛。

    按照”神律“规定,岛上一木一石都不可触犯。有这样的传说:江户幕府初期,黑田长政曾说:“我是天主教徒,神不能对我报应。”但在他从冲岛拿走宝物时,立刻被化成妖怪。

    这个岛还“限制女人”登陆。全国限制女人的地方很多,但迄今多数地方已开放。

    这里却一直循守着二千多年来的严格禁令。总之,冲岛是戒律森严的岛子。

    登上该岛,必须“拔楔”——浴于海水,驱除不祥。贝原益轩的《筑前续风土记》中说:“到这儿的人,要先以海水净身,参拜正三位神社。最初七天,每天一次海水净身。于第八天始可至本社”如今登岛,虽不必再循守这些规矩,但也须严守“祓楔”惯例。全体考察队员部要在难以想象的寒冷海水中净身后,登岸。

    在岛上还有不许吐痰、吐唾沫,便溺须在指定地点进行等极其苛刻的规定。

    可以说,正是这些森严的戒律,才使冲岛的祭祀遗迹保护下来。

    冲岛上有巨岩和原始森林,郁郁苍苍的暗绿色原始森林,嵌入海面的陡峭断崖,令人产生窒息似的庄严和神秘感。

    原始森林中,有些热带羊齿类植物伸着长达一米的厚叶,郁郁葱葱,令人完全忘记现代社会的污染情景。

    冲津宫附近巨岩林立,绝大多数的祭祀遗迹是从巨岩深处发现的。冲岛祭祀之所以被称作“巨岩祭祀”,大约由此而来。当然,也许是古人对“岩石”产生近于畏惧性的信仰之故。

    登岛后的三笠宫阁下谈到第一个印象时说:“来到这儿,才明白为何《古事记》中经常出现”岩“这个词,也理解了古代人为何对”岩“产生敬仰心情。”岛上究竟能否住人?据这次考察,在冲岛发现了绳文土器和弥生土器。可以知道:绳文时代,人们曾在这儿入海打鱼。考虑到拥有现代装备的渔船也不能轻易靠近该岛,而绳文时代的小舟却活动在这里,真是不可思议。

    可以断定;自原始时代起,这个岛不但是“祭祀的岛”,而且还是“生活的场所”。

    那么“古代的祈祷”为何在这里进行呢?说法不一,也无非是祈求神灵保佑航海安全,保佑开往朝鲜的军队出师顺利等等。

    这里出土的鎏金铜杏叶、云珠、铜镜、水晶弯月、玉镯、刀剑等两万多件祭祀遗物,证明曾经在这里进行过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

    与唐三彩同时发现的还有“鎏金铜龙头”。它非常类似东魏时代(六世纪中叶前期)的龙头,大概也是六世纪中期的产物。

    提到唐代,立刻使人联想到“遣唐使”,他们在赴唐途中,很多人在暴风雨中遇难死亡。

    岛上的唐三彩,也是由遣唐使带回的吗?

    果是如此,以前宗像氏族举行祭祀活动的冲津宫,是否也是大和朝廷举行全国规模祭祀活动的场所呢?这样,唐三彩的发现既充实了日本古代传说、故事,也丰富了我们的想象。

    冲岛遗迹考察又提出了新的谜。

    为何自绳文、弥生时代开始,古人就在这样不自由的小岛上生活?又于何时,古人离开这个岛子?并且,被发现的“唐三彩”本身也是个谜。

    第一次考察,找到十八件陶器片。它们散失在五号遗迹西侧入口至内墙附近。第二次考察广七号遗迹又有未经鉴定的四件陶器片被发现,和上次的十八件恰好能对合。

    五号遗迹和七号遗迹相距二十米。一件陶器破碎后,为何在相距二十米的地方找到呢?这也是个谜。

    给研究日本历史带来光明的唐三彩的出土,又把新的谜摆在我们面前。

    *正仓院是日本奈良东九寺储存珍贵艺术品的宝库……1。2。一把钥匙(根据中国古典小说《今古奇观》)在中国明代短篇小说《今古奇观》里,有很多题材新颖之作。第十七卷中关于“苏小妹”巧解哑谜的故事,更是妙趣横生。

    虽说是打哑谜儿,但绝无庸俗味道。它是汉族文化高度发展时期,才子佳人之间的一种风流游戏。

    苏小妹是著名诗书世家的闺秀。父亲苏老泉是文坛上颇负盛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哥哥苏东坡,众所周知,是一家人中佼佼者,是大诗人和画家。二哥苏颍滨,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们号称“三苏”。

    苏小妹不落父兄之后,颇有才气。

    小妹接受了秀才秦少游的求婚。少游是出类拔萃的才子,由于他在科举考场中坦荡潇洒,很受当时文人的器重。

    入洞房前,小妹向少游提出三道考题。若能答出,才得享合卺之喜。

    这传说当然有些过于矫饰,令人难以置信,但在天下第一流时代书城,也难肯定不发生这种争竞才华的风流韵事!头两道考题顺利地通过了。第三道是对句。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必须很据上联的意思续出下联。如果下联搭配不当,就不会前后呼应。面对这种考试,必须有超越前句、略胜一筹的才智。

    在洒满月光的庭院里,少游正为找不出佳句而苦恼。苏东坡瞧见妹婿为难的神情,忽然,一个奇巧的构思涌现在他的脑海里。

    但又不能明着告诉少游。因为考场作弊,这在当时极为尊重独立见解的一流文人中间,是绝不能干出来的事。

    庭院里,有一养花用的水缸,里面盛满了水。苏东坡拾起一石子,“咚”地一声丢进缸里。

    微波晃动,月光下激起无数涟漪。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少游的衣袖。一瞬间,少游灵机一动,续出了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

    下联意境高深,又不离上联格调。这个故事是当时的一个优雅戏谑的插曲。

    文字富有哲理,又含有诗味,足供欣赏玩味。这种游戏,风趣隽永,远远超过那些枯燥无味的猜谜。

    某日,苏东坡收到佛印掸师送来的一首长歌。它以两个字为一组,共一百三十组,令人费解。

    看到这首长歌,苏东坡有些不知所云。即令是旷世之才,也会智尽能索。

    下面录出开头部分:

    野野鸟鸟啼啼时时有有思思春春

    气气桃桃花花发发满满枝枝莺莺

    雀雀相相呼呼

    小妹看了,朱唇轻启,象流水一样念出一首诗来,“野鸟啼,野鸟啼时时有思。有思春气桃花发,春气桃花发满技。满枝莺雀相呼唤”苏东坡十分惊叹妹妹的才华,佩服她能巧妙地联成一串念珠般的相互呼应的诗句。

    少游听说后也很赞赏,并送给小妹一组费解的字:睹掣扣闽绦斜期归阻久伊思又被小妹顺利地读成一首叠字诗,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卧漏转静思伊。若用“才子佳人”这个成语来形容少游、小妹夫妇,真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