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由走向纪律

给孩子以充分的自由——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给孩子充分认识的自由。有这种自由,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识、认知。那么是不是这种自由就是绝对的呢?是不是还应该有个约束?比如说还应该有个纪律呢?这是我们从事这个教育后,所有的人都要讯问的问题。

蒙台梭利方法台的自由以及这个有着特定含义的“纪律”,跟我们平常意义上的纪律不一样,也像“自由”这个概念一样,含义很深很广。

我们平常意义上的纪律的“典型形象”,就是比较听老师的话,很安静地坐在那儿,不活动。但蒙特梭利方法中的纪律的“典型形象”跟这个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在谈到纪律这一章时,蒙特梭利强调了这么一句话:说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那么大家就会不明白,纪律怎么会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呢?她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点。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守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我称之为纪律。”

这个纪律概念是很宽泛的。这个“生活准则”到底是什么?人怎么样才能是自己的主人呢?听起来好像有点难于理解,我一个一个概念地解释。人怎么样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举过那个心理学上著名的例子,我觉得它应该成为做自己主人的经典事例。我们生活中有大量情况和它相像,同我们的生活是很符合的。有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注意,带她的是保姆。保姆平时带他的时候,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每次都重复。注意,每次都重复。保姆肯定是怕麻烦,因为衣服湿了做保姆的会有很多麻烦。后来,这个小女孩到她外婆家去玩的时候,她外婆家有一个花园,花园中间有一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住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她?”小女孩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噢,我不能。我不能动,我的保姆说我不能动。”

她已经受到了约束和禁忌。她不能动这个东西。她想动,这是她内心告诉她的。但她的内心不能起决定的作用了。她的外婆也不能起决定的作用了。决定她的行为的是她的保姆。

可是她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她说:“不!我不能动!”就是说当保姆不在的时候,保姆这个人依然在控制这个孩子。保姆进入她的心中,肉体化了。这个孩子做什么根本听不了自己的声音,她只能听从大人的话,她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当一个不能成为她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

从我们今天所谈问题的角度说,她很遵守保姆给她制定的“纪律”,她内心想动,但她的内心已被她人管束和控制。注意,不是自己控制自己。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和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自动约定一些规则并很好地遵守它。例如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等。但这些规则应当是和儿童的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同小朋友的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是和儿童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这样的规则必须量少、严谨和科学,并且可由儿童自己去创造。这样的规则,儿童遵守才极有乐趣,而破坏这种规则儿童就十分痛苦,因为它已成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

为什么这个事例是经典的事例呢?因为幼儿和儿童时期的父母、幼儿和儿童时期的老师、幼儿和儿童时期的保姆最重要了。儿童到了8岁,还在崇拜或热爱他的老师。但到了初中,孩子将去爱一个朋友,爱一个明星,到了高中,将去爱或暗中爱一个同学或心中的爱人。在儿童成长中,老师是逐步退出他爱的和效仿的位置的。

我们学校很多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大孩子,进来以后都有这种现象。过去很多孩子可能很听老师的话,很听父母的话,每一天的工作或是玩耍都是由老师来安排的。就是老师让你干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来我们蒙特梭利幼儿园后,突然把学什么的自由给他的时候,他就不知道做什么了。他经常无所事事,就等着老师给他分配学习任务。如果老师不给他分配的话,这一天他什么都不干。这在蒙特梭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我们人类好多的可贵的创造力就是被这些东西一次一次抹煞了。无形当中就有一种禁忌,使你不敢去思想,不敢去想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情。思想的桎梏就产生了。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比如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她的孩子6岁时,力气特别大,为到电视机后面找乒乓球,不小心把电视机碰到地上了。电视机摔碎了。那个时候电视机还没有普及,是个贵重的东西,在家中的位置大概像现在的小汽车。她妈、她哥、她妹以及亲戚朋友都训导他: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打那个孩子,也不训,也不说,你会把孩子惯成啥样子。她说,不,我决不训我的孩子,我只对他说:“没关系,你是不小心。”她说,她小时候动了收音机,她妈妈训她,不让她动。每次都这样,结果搞成心理障碍了,她现在就是不敢动音响上面那些钮,她一动就恐惧。她在做其他很多事情的时候,就是心理障碍,她自己能知道。她说她决不再把她的孩子搞出心理障碍。

自己有心理障碍又知道有心理障碍的人绝少,而自己有心理障碍又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障碍的人太多。我的一位朋友,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电脑公司做技术员,一拿改锥手就发抖。这简直不可想象。大家帮助他分析他童年的经历,说到他爸爸对他怎样怎样。这个“好孩子”不断点头。后来他成为一个蒙氏教育的热心者。他的成长从某种程度来说“纪律”变成了发展的障碍,这种障碍,也是形成真正纪律的障碍。

我们如何让孩子养成那种纪律,而且是自由中,让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成为自己的主人呢?

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是有兴趣的,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则,最早的纪律形成了。所以有位老师讲,蒙特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而这些必须建立在儿童自发性的活动中,也就是自由中。有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几年来的实验证明确实如此。那些已被管制过的孩子,在自由中经过几个月的发泄后,开始学会倾听自己心灵的呼唤而有了自发的行动后,便产生了某种区别于他人的倾向,纪律在这时也就开始出现了。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因为自由产生这一效果。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先判断可选择和不可选择,如果他们认为对的总是十分顺从。在幼儿园,老师们总是这样说孩子:“看见了吗?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当这句话变为一种生命现象时,我们才理解了它的真正含义。

许多许多人性最美妙的事情发生在这所幼儿园里,尽管人们在看待这些问题时观念不一样,但我们还是惊奇地发现,许多现象、观念原本不是某种民族和文化的产物,而是通过自由和爱产生的一种生命的现象。提升人的生命状态成为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