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世界大战及后续 1914年不可避免的夏天
在思考1914年夏天席卷全球的那场灾难的“起因”之时,我们必须区分以下两者:一是使军事机器运转起来的即时事件和决策;二是为战火添柴加薪的国家政策的发展走势。后者基于基本的人性——嫉妒、贪婪、骄傲以及其他一些与生俱来的特性。人人皆有高尚和卑鄙的品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家和政府往往代表着他们的公民素质的最小公分母。本来许多个体公民不屑去做的事情,在经过好战激情的炒作之后,政府将它们诉诸行动。探寻这场大战的远因要追溯太久,但我们可以把起点定在1870年,正是在这一年现代军国主义德国崛起,世界各国竞相争夺殖民地和市场,欧洲国家和东方国家形成了新的阵营。
鉴于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其中一些问题,这里没有必要重复或详述之前说过的话。当人们深入探究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行为和决策时,似乎应该明确地把责任归于奥地利和德国的军方。由于奥德两国的野心以及俄国在巴尔干半岛和近东的动向,局势的紧张气氛和承受的压力,一直在持续增长直至极点。许多称职的观察家都已经看出来,通过外交途径来调解奥地利与俄国之间的斯拉夫问题和其他纠纷已经穷途末路,任何新的事件只能通过战争解决。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一旦奥俄两国出现此类争端,德国会站在奥地利一边。
1914年6月28日,作为奥地利王储和塞尔维亚友人的弗朗茨·费迪南德大公在奥地利被一名塞族奥地利公民暗杀身亡,尽管许多在奥地利身居高位的人都不喜欢他,并且乐于将他除掉。之后的一系列事件似乎迅速向着预先确定的结局发展,包括最后通牒、伪造文件、拒绝调解和据称鉴于庞大的现代战争机器而无法阻止的动员。面临战争危险的塞尔维亚所有低声下气的请求都被当即遭到拒绝。8月4日战争爆发,一方是德国和奥匈帝国,一方是塞尔维亚、俄国、法国、比利时和英国。随着战事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每个一流大国和许多小国都卷入其中。
英国是第一批参战国中最后宣战的,在那焦急的数周内和紧张狂躁的最后几天里,英国为防止这场大灾难已经竭尽全力了。许多人声称,如果当时的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和政府的立场更坚定一些,可能会使同盟国悬崖勒马。格雷的政策与后来1938年在慕尼黑失败的政策无甚差别,在1914年7月末的那段致命的日子里完全是失败的。然而,可以说格雷是诚心渴望和平,也希望能够避免这场以上千万人的生命为代价的浩劫。
而且,虽然这场危机经过了长期的酝酿,但最终来得如此突然,理由是如此牵强,以至于英国人没有心理准备。然而,8月2日,德国不顾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大国对比利时中立国地位的担保,向比利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这个小国为德军提供通道。这使得英国人不再有任何犹豫,公众的态度变得异常明朗,公众舆论越来越明确。1938年,英国不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担保国,但在1914年,英国是比利时的担保国。在最后通牒到期的8月4日晚,英国参战,正如德国首相所说的那句令人难以忘记的话,“为了一纸空文”。总而言之英国人决定遵守条约、信守承诺,这一决定让德国人百思不得其解。各自治领迅速行动起来慷慨地支援宗主国,它们对自己的母国和英帝国所罕见地爆发出来的忠诚,以及对理想和生活方式所持的立场,在使德国震惊之余,也让整个世界惊讶。他们表现出的同心同德既难能可贵又令人信服。显然,帝国并不只是意味着压迫和贸易,而且意味着对某些信念和伟大的英联邦的炽热的忠诚——一个按照英国的方式成长起来的,以王权的象征为纽带而不是靠武力或立法约束的英联邦。事实证明,英帝国并不是一种专制或关税同盟或政治联盟,而远远要来得更具有实质性和更可畏,因为它是真心与忠诚的联盟。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都像英国本土那样向战场派遣了大量的人员;来自南非和印度的庞大部队也在欧洲战场上奋勇杀敌。在国内,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捐弃前嫌,取而代之的是一致对外。德国本来指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和一个不忠诚的帝国,现在被证明它完全失算了。
总之,在过去,当英国卷入欧洲大陆的战争时,它往往是通过海军、对盟友提供财政补贴、通常派出一小股军队等方式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在1914年到1918年的这场大战中,英国海军发挥了它惯有的作用。要是没有它对相关海域的完全控制,食物、补给和军队都无法转运。除了新式的战争武器,如坦克、潜水艇、毒气、飞机等,如同以往一样,制海权被证明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英国信贷也经受住来自盟友不断激增的数十亿美元的压力。但是,与以往战争中几乎全部是帝国的男性参战不同,我们可以说女性加入了这次战争。这是第一场全部平民参与的战争。
仅就军事服役而言,帝国各个角落的人都主动请缨。在英国有不少于五百万的自愿报名者,尽管许多人会因为体质不合格而被拒绝。大量的英国军队不仅在法国的西线战场作战,而且投身到全球范围内的各个战场,包括东非、南非和西非、太平洋岛屿、埃及、土耳其、巴勒斯坦、马其顿、意大利以及其他地方。随着战争的持续,一个接一个的国家加入进来,意大利、葡萄牙、所有巴尔干国家、日本、中国、美国(1917)等。在某些情况下,比英国以前投入任何战场上的军队规模更大的军队在遥远的各个战场作战,需要投入各式各样的人员和物资。
确实不只一场战争,而是多场战争在同时进行。逐一详细描述这四年的战事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这场战争对帝国及其生活和结构的影响。我们只能稍稍浏览一下主要的军事活动。
一开始,德国指望通过撕毁条约和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闪电战”,但推进受阻。他们迅速占领了比利时并席卷了法国北部直抵距巴黎几英里的地方,在受到顽强的阻击后开始后撤。他们在新的战线上挖掘战壕,战争演变成堑壕战,一直持续到1918年。他们发动了一次进攻,试图通过占领海峡口岸从而控制多佛海峡,但被一小股英军经过浴血奋战击退了。在东方,俄国长驱直入以缓解法国的压力,但在坦嫩贝格遭到重创,同时土耳其加入同盟国,威胁到埃及、苏伊士运河,甚至印度。处于英国海军封锁之中的德国只有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殖民地落入他手。1915年对于协约国来说是令人沮丧的一年,尽管有意大利加入他们的阵营。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以解救俄军的行动遭到失败,将士们英勇拼杀,伤亡惨重,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表现尤为突出。1916年,德国军舰试图突破封锁,但在日德兰海战中再一次被迫撤退。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德国被封锁得严严实实。感到强大压力和食物短缺的德国人试图倾力通过法国在凡尔登的防线,结果只是造成双方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失败告终。罗马尼亚现在加入协约国,但随即遭到重创。在巴勒斯坦为进攻所作的准备,将最终导致土耳其失败并退出战争。
德国人意识到他们的计划已经流产,事情变得越来越绝望,而协约国也对看似胶着的态势日益感到厌倦。在英国,富有干劲的劳合·乔治接替阿斯奎思成为首相,他之前作为军需大臣就表现出了巨大的推动力。1917年,德国孤注一掷,宣布并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这一威胁在一段时间内似乎势不可挡,船只损失上升到每月六十万吨位。但是如果说缺乏的是粮食,那么不缺的是勇气。人们无所畏惧,争先恐后地涌入商船去填补牺牲者的位置,而获救的船只再次扬帆起航,奋勇争先。也找到了攻击潜水艇的新手段。在该年结束之前,冯·提尔皮茨的政策确实造成了威胁,但其主要作用只不过是把美国拖入战争,加入协约国一方。
尽管在获得受过训练的人员和海外人员方面一时难有起色,但一年之中有二百万人被投入法国战场,而且美国提供的巨额财力和物力资源立即交给协约国自行使用,同盟国的命运已成定局。美国的参战赢得了欣喜的赞扬,国王和王后还因此出席了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的一个特别的感恩仪式,星条旗在议会大厦的维多利亚塔顶迎风招展,这是唯一的一次外国国旗在这里飘扬。然而这一年却以惨淡收尾。在东方,俄国在经历了巨大的苦难后在革命中解体。它的新领导人,列宁和托洛茨基(布朗斯坦),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Brest-Litovsk)与德国单独签订了和约,使得所有德国军队抽身扑向西线,那里的局势本来就很糟糕。法国人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他们和英国人都不得不把急需的部队派去支援在卡波雷托(Caporetto)遭受惨败的意大利,那里已经陷入一片恐慌和溃败的状态。然而到1918年,这场世界大战徐徐落幕。土耳其和奥地利帝国一步步解体。德国人几乎都在挨饿,德国最高统帅部意识到如果不能速战速胜他们将一无所有,于是对法英军队发动了三次疯狂的猛攻。他们推进到了距巴黎四十英里的地方并再次威胁到海峡港口,但已是强弩之末。7月,协约国军队在福煦元帅的统一指挥下,发起了他们的大反攻,而美国军队主要在阿戈讷地区作战。协约国军队一步步地从德国人手中收复了被强占的失地,到10月整个德军防线撕裂。就在两三周之前,在协约国军进攻达达尼尔海峡失败后加入同盟国集团的保加利亚要求停火,并退出了战争。被彻底打败的土耳其在10月底也同样宣布停火并退出了战争。11月4日,奥地利步其后辙,德国成了孤家寡人。然而,它也一样轰然垮塌了。海军中发生了哗变,接着又是平民革命,德皇保住了他的性命,并最终带着他的大部分巨额财富逃到荷兰。11月11日,德国签署了停战协议,无休止的枪林弹雨终于停下来,历史上最浩大的战争结束了。战时服役人数超过6500万,其中超过850万人死亡,2100万人受伤。和平已经到来,可是世界满目疮痍。整整一代人的繁荣被摧毁,在英帝国超过90万人捐躯,在法国超过135万人丧生。无论从经济上、社会上还是从政治上而言,整个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未知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