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安内图强 2、变法图强,秦孝公迁都变法
战国初期,七雄中秦国最落后。当时中原诸侯相互征伐,秦国由于处雍州偏僻之地,没有参与中原的战乱。为了改变秦国落后的局面,秦孝公即位后,利用秦地远离中原战场的优势,积蓄力量,广施恩德,救济孤寡,修治德政,讲究武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秦孝公还下了一道“求贤令”,吸引了天下大批有才能的人来秦,为秦国的改革献计献策。其中商鞅入秦,对秦的崛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商鞅来到了秦国后,经人指引找到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他向景监讲述了自己的变法之道。景监闻言很是震撼,知道商鞅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劝留商鞅说:“秦国目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后来,景监把商鞅引荐给了秦孝公。秦孝公当时正处于求贤若渴之际,听到景监的大力推荐,立刻召见了商鞅。商鞅讲述了五霸兴起的历史,向孝公鼓吹富国强兵之术,说明变法革新的重要性。商鞅所讲的强国复兴之道,秦孝公很感兴趣,两人接连谈了几天,秦孝公都不知疲倦,反而精神抖擞,兴致勃勃。
秦孝公觉得,商鞅的变法之道,点点触及国势纲心,不但没有被原律法束缚,反而大胆地运用了新的法则。秦孝公很高兴,对商鞅说:“自发布‘求贤令’以来,带着‘以法治国’的幌子来见我的人不在少数,大都是些按部就班、套用原法的庸碌之才。我心里当时很苦恼,国家的兴亡其实在三点:君、臣、民。从近况来看,我国是缺少敢言敢做的臣,像先生这样的人才,不说在我国,就是其他国家也是凤毛麟角啊。”
商鞅见秦孝公这样夸奖自己,心里十分高兴,回答道:“大王过奖。臣以为,真才的人遇不到识才的人,定会是沦落庸囊。臣刚来秦国之前,去过魏国,当时国相公孙痤推荐我见魏王,魏王却是看我年轻,说我腹中无斗粮,没有真才学。”秦孝公笑着说:“魏王擅用老人,他本身亦是个年轻人,所以就看轻了与自己年龄相仿,却有真才学的人。”接着他把话题转了个弯说:“我国的国势急需增强,刻不容缓。寡人认为正是因为缺少了新律法的约束,国家才至于此。因此,国家在行进变革的同时,律法也要更换增减。”
当秦孝公说到这点时,商鞅的眉头却紧了,秦孝公不解,于是便问:“先生为何紧锁眉宇,难道寡人说得不对吗?”
商鞅摆手说:“大王会错意了,您说得极是,法律确实应随着国家进步而不断修改……”顿了一下他又说:“臣担心的是,此次变法却不是单纯的修改原律法,而是舍旧换新。此法一旦实施,朝中反对之人定不在少数,这样一来,变法的实施就很难了。”
秦孝公思忖片刻说:“这个爱卿只管放心,寡人将会给予你最坚定的支持。”
商鞅仍有些担忧,说:“朝中有战功显赫的将军、功绩不凡的大夫,甚至与大王亲近的国戚,如他们反对,大王该怎么办?”秦孝公说:“功能赏,不能抵罪,如是这样,依法查办便是了。”
商鞅闻言立刻躬身跪在地上说:“大王有这样的想法,国家复兴必定有望,还请大王答应臣的一个请求。”
秦孝公连忙把商鞅扶起说:“先生不必行此大礼,且不知是何请求?”“变法实施必会遇到朝中某些人的阻碍,臣本是进入秦国的外人,得不到拥护,所以大王得给臣惩戒之权,以变法之道,惩戒反对变法之人,这样便有了杀一儆百的效果,变法实施也就顺利了。”秦孝公很痛快地答应了商鞅的请求。
几日后,秦孝公召集了朝中大臣,宣布变法之事。
商鞅宣读完变法纲要,殿下便引起了一阵骚动,朝臣们三三两两地小声议论着,有的摇头,有的晃脑。
“这分明是在诋毁先王!”
“变法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他是外来人,有什么资格去商讨变法……”
“他太年轻了……”
片刻之后,秦孝公摆了下手,下面安静下来。秦孝公道:“寡人发布‘求贤令’,目的正是为了找到像商鞅这样有贤才谋略之人。商鞅的变法之道,寡人决定推行。今日殿前各位有问题不妨直接提出,寡人与尔等一同商讨解决。”
殿下有一名武将,名叫宛苇,曾立下了不少战功,秦孝公平时很尊敬他。这时他站出来反对道:“先王拟定的法岂是说变就变的?商鞅本是外来人,尚年轻,却又何能制定出规范之法来,还望大王三思,驳回这次变法。”宛苇说完,殿下众臣便都附和起来。
商鞅心知,这是起了连锁反应。
秦孝公面露怒色,说:“本国正处患难之际,如不变革,国家的存亡不可言说。寡人心意已定,变法之事,势在必行,如有违者,必严惩不贷!”
秦孝公这句话,跟刚才的“商讨解决”实在有些出入,看来变法之事事先已经决定了,只是说出几句话敷衍一下罢了,殿下有人这样想。
宛苇心有不甘,仍壮着胆子说:“法可变,但变的后果大王可曾考虑过,这本是长远之事,慢慢磨研而来。而商鞅所提的变法,分明是一步登天的幻想,太不切实际。”
商鞅心想,“等你觉得切实了,国都亡了。”
秦孝公说:“宛将军说的虽然有几分道理,但从目前国情来看,却是没时间磨研下去了。先王的法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不但没有像你说的那样,反而让秦在当时的动荡中站稳了脚跟。法也需更新换代,现在我们的律法明显有很多瑕疵,换掉它也是势在必行。”
“大王这样说不觉得牵强么?商鞅的法怎能和先王的相比。商鞅年纪尚轻,腹中能有几斗粮,先王的法是从战争国势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本国的国势本已和法融合不分,您去问问臣民,这法都深入人心中了。”
商鞅心里腾起一股怒意,碍于场面没有发作,只是在心里说:“真是冥顽不灵,顽固不化!”
秦孝公使劲拍了下桌子,又用袖子把桌上面的一沓竹简扫到了地上,怒声道:“寡人本念你立功不乏,给你面子,你却不识相,屡次顶撞寡人。来人,把宛苇压入大牢,听候发落!”
宛苇没想到秦孝公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时间满脸的骄狂之色消失,换做一副惊慌失措之相。其余大臣看到此情此景,均不敢再出声。
至此,变法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施行,秦国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任商鞅为“大良造”。此为秦爵十六级,相当于相兼将军。两年后,秦把都城从栎阳迁至咸阳(今陕西咸阳)。同年,商鞅开始着手实施第二次变法,主要是进一步从经济和政治上进行改革。第二次变法,进一步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这些人对商鞅恨之入骨,欲置商鞅于死地,只是碍于秦孝公,一时无可奈何。
一日,一个叫赵良的人前来拜访商鞅。见面后他说:“今日我来,是有件重要的事想和大人谈谈。”
商鞅早就闻言赵良在宗室贵戚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代表性人物,他来的目的,商鞅早已猜出了几分。
“赵大人有话不妨直说。”
赵良自认为面子不小,放开话说:“我代表大部分臣民给大人一个忠告。”
“什么忠告?”商鞅问。
“废除酷刑之法,并让位于贤人。”赵良说:“秦国如今富强,是不是依靠了你的变法,臣民都看在眼里。你杀害无辜忠良,制造残酷的刑罚,我劝你还是放弃新政,退位让贤的好。”
商鞅笑了,回击道:“简直是无稽之谈,你这番强词夺理的话毫无根据,我倒是想劝你回去好好儿思量思量。”
赵良见商鞅没有退意,便威胁说:“普天之下,异人居多,有人能穿墙入壁,有人能弑人于百步之外,大人可曾想见识一下?”
商鞅不惧地说:“请把异人请来,切磋切磋。”
赵良一时语塞,牙齿里挤不出半句话来,拂袖灰溜溜地离开了。
虽有小阻碍,商鞅的第二次变法亦圆满地得以开展实施,秦军对外也积极展开军事活动,并取得了节节胜利。
秦孝公的过人之处也在于他不仅能发现人才,关键时刻还能放权,用权利支持他做事,给人以充分的信任。没有商鞅,就不会有改变秦国命运的商鞅变法;没有秦孝公,变法就不会顺利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