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马嵬坡 李隆基向左,李亨向右
与李亨分别后,李隆基一行来到了岐山,这时军中传起了谣言:安禄山的前锋部队已经尾随而来。
谣言让刚刚平复的军心再次动摇,李隆基看在眼里,心急如焚。
夜晚,李隆基入住扶风郡,这时士兵们已经心猿意马,心思全不在守卫上,言谈之中,对李隆基的不敬脱口而出,即便龙武将军陈玄礼想制止都制止不住。
李隆基皱起了眉头,照这么发展下去,还能走到蜀郡吗?
就在李隆基发愁时,从蜀郡运来的十万匹彩绸抵达了扶风郡。这些彩绸激发了李隆基的灵感,他要用这些彩绸化解目前的困局。李隆基命人将彩绸堆到院子里,然后把禁卫士兵都召了进来。
靠着二楼的栏杆,李隆基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演讲:
朕近些年老了,所托非人,以至于安禄山作乱,朕还得远远躲避他的兵锋。朕知道你等都是仓促出行,没来得及与父母妻子告别,便跟朕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一路劳累到了极点,朕对此深感惭愧。此去蜀郡道路险长,而且蜀郡偏小,人马众多,或许那里供应不上,因此今天允许大家各自回家,朕自己与皇子、皇孙、宦官一起入蜀,想必也能走得到。今天就在这里与大家诀别,诸位可以把这些彩绸分了,作为回家的路费。回到家里,见到父母以及长安父老,替朕问好,请他们各自好好珍惜自己!
李隆基说完,老泪纵横,泪水沾湿了衣襟。
李隆基的话推心置腹,一下子打动了禁卫士兵,在场的士兵都哭了,说道:“臣等生生死死都跟随陛下,不敢有二心。”
良久,李隆基回应说:“是去是留,全由你们自己决定!”
无疑,这次演讲是成功的。从此,军心稳定了下来,一个多月后,李隆基平安入蜀。李隆基那边解决了路线问题,李亨这边却还不知道往何处去,天下之大,哪里是他的龙兴之地呢?
广平王李俶打破了沉默:“天色渐晚,此地不可久留,大家说说咱们该往何处去?”
众人一片沉默。
这时建宁王李倓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昔日殿下曾经当过朔方节度大使,每年过年时将帅们都会递上拜年的帖子,我依稀记得他们的名字。况且朔方离这里比较近,兵马也非常鼎盛。现在安禄山叛军刚进入长安,一定忙于抢掠,无暇他顾,我们就趁这个机会前往朔方,到那里之后,再图谋大局。”
李倓说完,看着父亲李亨,等他作最后决定。
李亨心里何尝有谱,二十年来他只是做一个挂名太子而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历练,现在听儿子如此建议,那就不妨试上一试。
前往朔方的动议就这么定了下来,李亨一行人开始赶路。
刚走出不远,险情发生了,前面居然出现了叛军。
李亨不敢怠慢,急忙命令士兵迎战。
敌我双方打成了一团,许久之后,只听一声大喊:“都别打了,自己人!”
这时,大家停下手,仔细一看,确实是自己人,对方不是叛军,而是从潼关撤下来的败兵。
李亨擦了擦头上的冷汗,既然是自己人那就合兵一处吧,前往朔方。
两军瞬间合并,一起开拔。
行不多远,又遇到了一道坎。
这道坎是一条河,名字叫渭河,李亨一行人就被渭河拦住了去路。
渭河上没有桥,要想过河只能蹚水。
然而,河水很深,不会游泳的人根本过不去,如果强行过河,后果跟秤砣一样——沉底。
李亨无奈,只能把人马分成两拨,有马的一拨,没有马的一拨,有马的由马驮着过河,没马的,原路返回,该干吗干吗。
仅此一分,李亨的筹码少了一大半。
过了渭河,李亨的筹码继续减少,由于担心安禄山追击,李亨采取了一路狂奔的方式,一日一夜急行三百余里,等到宿营地一看,跟上来的士兵只剩下几百人。
就拿这么点人开始创业?真把自己当努尔哈赤了(自吹靠十三副铠甲起兵)。
还好,接下来的日子好过了一些。
李亨一行辗转来到了平凉郡(今宁夏固原县),这里有皇家马场,在这里李亨挑选了数万匹战马,同时招募了五百士兵,有这些人马打底,李亨的军事力量有了一点模样。
与此同时,朔方的官员也没有闲着,他们积极行动了起来,要给李亨一个大大的惊喜。